终于到了性能测试环节,笔者之所以前面花了那么大篇幅介绍散热器本身,而只用一页来展示测试结果,是因为这部分其实悬念最小。
风冷散热器有五花八门的构型和设计,多少热管,多少鳍片,什么尺寸,什么材质,什么工艺,这些元素个个都会影响到性能。但液冷散热器这方面的差异别前者小得多,尤其是一体式液冷,它的结构设计基本固定,最大的不同仅仅是于冷排尺寸。只要知道水泵转速、冷排尺寸、风扇转速这三项数据,有经验的玩家就能对其效果猜个八九不离十了,因此下面笔者将把主观体验作为重点来描述。
测试使用的CPU是一颗1151接口的Intel Core i7 8700K,6核12线程,BIOS中有关CPU频率、电压、睿频、节能的设置先一律保持默认的自动模式。
待机状态,系统是会自动节能的,核心电压降低至0.85V。此时CPU的发热量很低,对任何散热器而言都是小儿科,CPU平均温度只有31℃。此时水泵转速2000rpm左右,风扇转速800rpm,注意AIDA64的水泵转速显示有误。
可以看到,烧机时8700K的频率运行在它的最大全核心睿频4.3GHz下。但因为笔者没有对BIOS做任何调节,可能功耗超过默认限制,安全机制启动,其中一颗核心的负载被阻塞了。此时电压自动提升至1.25V,CPU有几颗核心超过90℃,水泵和风扇均已满转。
液冷散热器烧机能超过了90℃,是名龙堂散热器不行吗?并不是,换任何一个同级别散热器都会如此。
首先,8700K是一颗硅脂U,铜盖有DIE之间通过硅脂导热,涂抹硅脂和封胶由生产线上的自动机械完成,涂的好不好,封的到不到位,完全凭运气,导热的稳定性远不如以前可靠的钎焊。所以一旦遇到Prime95这种极致负载,热量爆炸式增长,DIE到铜盖之间的导热瓶颈凸显,这已经是散热器无法左右的了。
其次,现在几乎所有品牌的主板,为了确保睿频的稳定性和一键超频(如果有的话)的成功率都会在系统满载时加一个比较高的电压。实际上8700K的官方标准电压从节能到睿频应该在0.85V~1.15V之间变化,而这片主板满载时直接加到了1.25V,温度不爆炸才怪。
事实上1.15V的官方电压已经是个保守设定,要稳定4.3GHz的最大全核睿频1.08V足以。CPU满载时电流极大,电压降低一点点功耗就显著下降,烧机也不会出现有核心阻塞负载。核心阻塞负载意味着这颗U无法发挥最大性能,对于一些硬核玩家来说是不能接受的。
满载70℃左右才是名龙堂这款240mm散热器压一颗6核CPU应有的表现。
|